按:为深入打造“渤海盐丰”党建品牌,营造“在盐业、知盐业、爱盐业、建盐业”的良好氛围,滨州盐业公司创新党员学习教育形式,设立“一线风采”栏目,把镜头对准基层,把“C位”留给员工,集中展现一线党员、职工勇于担当、艰苦奋斗、攻坚克难、敬业奉献的精神风貌,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,引导全体盐业人坚定信念,积极作为,拼搏进取,扎实做好原盐生产、食盐调配等工作,奏响滨州盐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铿锵乐章,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贡献盐业力量。
在渤海湾,有一种特有原生物种叫红荆条,学名红柳,是盐碱滩上一种美丽的植物,喝的是苦咸水、奉献的却是一片绿荫。今年39岁的滨北盐场工人马秀勇,像红荆条一样扎根在苦海盐边,厚道质朴,默默无闻,在艰苦而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执着和精彩。
马秀勇曾是一名军人,2020年12月退役后在滨州盐业公司滨北盐场工作。在参军十六年的军旅生涯中,他曾参加过南字2006联合军演、南海护航编队、2009和平使命军演。如今他脱下军装,换上工装,成为一名平凡的盐场工人。虽然身份变了,但不变的是那颗坚如磐石的初心。不同的岗位,一样的奋斗;不同的“战场”,一样的“冲锋”,是他常说的话。
没到过盐场的人,很难想象盐工的日常工作生活场景,更体会不到盐工的酸甜苦辣。盐场自然环境恶劣,一年四季海风侵袭,春夏曝日、秋冬寒霜,盐工们都被晒退了几层皮,黝黑发亮的肤色与洁白无瑕的盐形成鲜明对比。盐工们住在低矮的宿舍,没有自来水,网络信号差,生活寂寞单调。盐工们扬卤晒盐、暴雨中拉塑苫、烈日下捞盐,每天劳作在盐池里,泡在苦咸的卤水中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重复着枯燥的工序。每年春秋产盐的高峰季节,盐工在盐场一呆就得几个月,每天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忙碌。因此,盐场没有年轻人愿意来,盐场的季节工大多是年龄偏大的“老头”。虽然近年来滨州盐业公司一直在提高盐场机械化自动化水平,努力改善盐场生产生活条件,但是相比其他行业,仍然非常落后艰苦。
面对这种环境,2020年退伍的马秀勇和另外一名退役军人却在这里坚持下来,成为盐场最年轻的骨干。退伍不褪色,退役不退志,马秀勇把盐场当作人生的第二战场,不怕苦、不怕累,战天斗地,冲锋在前,建功立业。
盐业生产是“靠天吃饭”的行业,盐场旺季最怕老天下雨,一场大雨过后,几个月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。越是大雨暴雨,马秀勇和盐场工人越要冲出去加固塑苫,开展生产自救,俗话说“抢盐”。生产处负责人王建新经常说:“下雨时别人都往屋里跑,而盐工越要往外跑”,是盐工的真实写照。
2022年7月,特大风暴将至,滨北盐场接上级通知组织所有人员紧急撤离,马秀勇在确保所有职工全部安全撤离后,最后一个离开。“其实最后撤离真的不是刻意而为,或许是党员站排头、当先锋的信念吧。”马秀勇说。
2023年4月,滨州遭遇强对流天气,阵风达到8级并伴有大雨。由于大风暴雨,很多塑苫遭到损坏。正在值班的马秀勇,立即成立党员应急小分队,迎着狂风骤雨进行抢修维护。“当时寸步难行,雨点打到身上就像小钉子一样,全身被雨打湿。”在大家的齐心协力、共同努力下,顺利完成抢险任务,避免了盐池遭受更大损失,彰显了危难时刻站出来、关键时刻豁得出、攻坚时刻打得赢的逆行和担当精神。
有人说,晒盐是世界上最落后的行业,盐工是天下最苦最累的工种。人们在吃盐的时候,可能并不知道每一粒盐都这么来之不易。一粒粒盐向阳而生,晶莹无瑕,诉说着像马秀勇一样的盐工们战天斗地、艰苦奋斗的平凡故事。正是他们,不攀比、不计较,以苦为乐,甘于奉献,用双手和汗水堆积起一座座“金山银山”,为盐业公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这多么像渤海湾畔盐碱地上的红荆条——虽然扎根贫瘠之地,却能生的活泼、枝繁叶茂。